贵州163网 > 贵州网址

白云区人民政府网 白云区面积272平方公里
 

网站名称:白云区人民政府网
网站地址:http://www.gzbaiyun.gov.cn

白云区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省级经济开发区,全省经济强县之一;是全国最大的铝工业基地和全省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全区总面积272平方公里,下辖两乡(都拉乡、牛场乡)三镇(艳山红镇、麦架镇、沙文镇)四个街道办事处(大山洞街道办事处、艳山红街道办事处、龚家寨街道办事处、都拉营街道办事处),56个行政村,31个社区,总人口20.04万人。随着贵阳市重大战略的调整,贵阳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沙文镇进行新拓区建设,高新区、白云区合力发展,全力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

白云区境内地势海拔高度处于海拔1140~1618.5米之间。全区地势最高点是牛场乡东面的云雾山次峰,海拔高程1618.5米。全区地势最底点,为麦架镇猫跳河出境处,海拔高程1130米。全区主要地貌类型为丘陵、盆地(坝子)、河谷阶地等。其中:丘陵面积155.86平方千米,山地面积66.51平方千米,盆地(坝子)面积37.23平方千米。区内河流均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主要有麦架河、沙老河。多年平均降雨量1156.2毫米,年平均降水量1147~1191毫米,年平均温度在12.5℃至14.5℃之间,光能资源基本能满足多种植物的光照要求。

白云区地势开阔平缓。石灰岩低丘与第四系红色粘土缓丘交错分布其间,耕地集中连片,面积在300亩以上的耕地坝子有26个,气候与水土条件较好。地貌与地质结构关系密切。碳酸盐岩层在全区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岩石有夹层碳酸岩、石灰岩、白云岩,形成地貌多为山间峡谷、漏斗、溶洞、洼地、峰丛、峰林、岩溶泉井等。

白云区所具有的优势、特点,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一是区位优越。白云区地处贵阳市地域中心地带,毗邻金阳市级行政中心,距老城区13公里,距4D级贵阳国际机场约20公里,位于兰海高速公路(贵遵段)和沪昆高速公路(贵黄段)的扇面上,是北通四川、南达广西、西往云南的重要通道。目前,按照市委的科学决策,贵阳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新区建设,和白云区合力发展,实行“两块牌子、两套人马、上合下分”的机构设置,全力建设麦架——沙文——扎佐高新技术生态产业经济带。二是交通便捷。全区通车里程360余公里,路面全程硬化,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77公里。区域内有210国道、贵遵高速、环城高速、金苏大道、云峰大道、云环路、北二环,以及即将修建的“轻轨”、环城铁路等与贵阳城区和其他片区紧密相连。三是工业基础较雄厚。区域内聚集了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贵州铝厂、南方汇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标准件制造有限公司、七冶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贵阳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贵州塑力线缆有限公司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9家。四是开发区初具规模。自1992年成立省级经济开发区以来,经过多年的建设,完成了水、电、路、通讯、煤气、有线电视、电话、宽带网络,土地平整等“八通一平”,初步形成了铝及铝加工基地、贵阳(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食品工业园、数字内容产业园等工业园区,成为促进白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五是城市化水平较高。区内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市政公共设施齐全,全区城市化率达76.05%。

一、建国初期和农业合作化时期

1949年11月15日,贵筑县解放。12月,中共贵筑县委指派随军西进的7名干部接管了白云区,同时成立中共贵筑县白云区委员会和白云区人民政府,下辖白云、阳关、沙子哨、彭官、金华、朱昌6个乡。

1950年5月,贵筑县将白云区调整为五、六两区,五区辖金华、朱昌两个乡及彭官乡的一部分,六区辖沙文、白云、阳关3个乡,驻地鸡场。
1951年8月28日,取消乡镇公所,建立大行政村,第六区辖2个乡、9个行政村。

1952年底,第六区移驻沙子哨,辖沙文、金甲、麦架、白云、牛场、都溪、阳关等10个乡,26个行政村。1954年12月第六区改称白云区。
1956年,贵筑县将小乡合并为大乡。白云区辖沙文、金甲、麦架、白云、牛场、都溪等6个乡。

1957年11月,贵筑县撤销。1958年2月,白云区划归贵阳乌当区管辖,由乌当区委设临时工作委员会,负责原白云区的工作。下设金甲、麦架、白云、沙文、牛场、都溪、大林7个乡。

二、人民公社化时期

1958年8月,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合并牛场、大林、红锦和第二、第三、第四、第五7个高级社,组建贵阳乌当区团结公社(今牛场);合并高潮、都溪、中坝、麦架4个高级社,组建乌当区越美公社(今白云);合并金甲、沙文、麻堡3个高级社,组建乌当区跃进(今沙文)公社。

1958年12月,团结、越美、跃进3个公社合并为沙文公社,辖沙文、金甲、牛场、麻堡、红锦、大林、白云、麦架、都溪9个管理区。

1959年12月7日,经贵州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沙文公社从乌当区划出独立建镇,命名为白云镇,直属贵阳市领导,相当于市辖区建置(习惯上仍称为白云区)。1959年12月19日,白云镇正式宣布成立,辖沙文人民公社。

1960年5月,成立“一镇一社”(白云镇和沙文人民公社),下辖沙文分社和大山洞分社。沙文分社管农村,大山洞分社管城镇。

1961年6月,将沙文分社分建为沙文、牛场、麦架、艳山红4个公社。

1962年初,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缩短工业生产建设战线,大量精减职工和城镇人口,贵州铝业公司定为缓建单位(保留建制),省、市决定撤销白云区建置,辖地划归乌当区,设白云镇,4个公社合并为沙文、艳山红两个公社。

1966年5月,乌当花溪两个区合并组建贵阳市郊区,成立郊区工委,沙文公社、艳山红公社和白云镇属贵阳市郊区管辖。1967年3月,撤销贵阳市郊区,恢复乌当花溪两个区,沙文公社、艳山红公社和白云镇复归乌当区管辖。

1973年,贵州铝厂等企业开始扩建,为确保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为工矿区搞好服务,1973年6月7日,经贵州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恢复白云区建置,直属贵阳市领导,撤销白云镇,将沙文、艳山红两个公社划归白云区。沙文人民公社辖20个生产大队和1个综合农场,213个生产队,111个自然村寨。艳山红人民公社辖21个生产大队,149个生产队,88个自然村寨。

1975年5月,根据城镇建设需要,白云区设立大山洞、龚家寨、都拉营3个街道办事处,1979年7月,增设艳山红街道办事处。到1982年,3个街道办事处共有27个居委会,到2000年,4个办事处共有45个居委会。

1980年,将43个生产大队划为56个大队。经此次划分后,艳山红人民公社辖26个大队,沙文人民公社辖30个大队。

1984年1月,实行体制改革,撤社建乡,建立乡、村政权,乡辖行政村,村以下建村民小组。全区共建5个乡,56个行政村,273个村民组。将原艳山红人民公社分建为艳山红乡、麦架乡、都拉民族乡(1988年6月18日,由白云区人民政府更名为贵阳白云区都拉布依族乡),并把原属沙文人民公社所辖的上水大队划归都拉民族乡。将原沙文人民公社分建为沙文乡、牛场乡(1984年8月8日,省政府批复,撤销牛场乡,建立牛场布依族乡)。

艳山红乡先是驻艳山红村原艳山红人民公社管委会处,1993年,为适应经济开发的需要,搬驻白云区大山洞尖山路。辖9个村,55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

麦架乡驻大坝,辖9个村,55个村民小组。

都拉布依族乡驻都拉营,辖7个村,30个村民小组。

沙文乡驻沙文,辖16个村,82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

牛场布依族乡驻牛场,辖13个村,68个村民小组。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省、市的坚强领导下,我区沿着科学发展观的轨道奋力迈进,全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提高,社会事业成效显著。在全省首轮20个经济强县建设中,实现了排名“十三进八”、“八进五”、“五进三”三级跳,并且连续四年在第二轮全省20个经济强县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三,连续五年获全省投资软、硬、综合环境考评第一名,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文化、体育、教育、科技、科普、改水、殡改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2008年以来,区委、区政府面对“两个百年不遇”(百年不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百年不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统揽全局,果断决策,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围绕“1235”(坚持“一个统领”,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两个定位”,即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把握“三个重点”,即投资拉动、地企联动、项目推动;实施“五大战略”,即工业强区、科教兴区、环境立区、三产富区、开放活区)的发展思路,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加快转型,加速发展,完成了“十一五”的各项目标任务。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54.53亿元,同比增长15.3%;财政总收入完成9.89亿元,同比增长2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62亿元,同比增长2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38亿元,同比增长3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97亿元,同比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68元,同比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7385元,同比增长12.6%。预计“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力争年均增长20%,把白云建成全市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示范区,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今年初,区委七届八次全会对发展目标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提出了“海纳百川、激情跨越”的白云城市精神,为推动白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区将紧紧围绕“三高两升一前移”(“三高”为:经济发展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两升”为:一是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大幅度提升,确保达85%以上,在全省各区(市、县)中的排位确保上升10位,力争上升20位;二是力争实现白云经济开发区由省级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一前移”为:在全省第三轮经济强县建设考评中,位次前移3位,力争5位,确保进入“全省经济十强县”之列)的目标,按照“一推双保”(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确保“三创一办”达标、确保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标)工作措施,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造福百姓,积极在发挥省会城市“火车头”和“发动机”作用上作表率、走前列,着力打造“产业高地、黄金商圈、双宜城市、绿色家园、首善之区”,纵深推进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建设。

2011年,我区在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位列第7位,同比上升17位;在全市10个区(县、市)中位列第3位,同比上升6位。前三季度,全区生产总值完成63.31亿元,同比增长18.2%;财政总收入完成10.65亿元,同比增长13.2%;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17亿元,同比增长35.2%;规模工业总产值达187.35亿元,同比增长2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2.92亿元,同比增长6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35亿元,同比增长1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278元,同比增长8.9%;农民人均期内现金收入达8986元,同比增长1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33.85亿元,同比增长110%。

下一步,白云区将认真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抢抓国发2号文件机遇,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主战略,沿着“坚持走科学发展路,加快建生态文明市”的路径,重点突出“三路三片三园”(三路:云环中路、麦沙大道、210国道;三片:程官摆拢片区、白金片区、黑石头片区;三园:白云西部环保生态科技产业园、铝及铝加工基地和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都拉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速”,奋力冲出“经济洼地”,着力构筑“精神高地”,努力实现“再度崛起”和“五年再建一个白云”的目标。

提示:如果遇到表格太大无法浏览全信息,可以点下方切换至电脑版进行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