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大娄山中段、遵义市东北面,东经106°57′22″—107°31′31″,北纬27°49′22″—28°29′34″,总面积2566平方公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1℃。年降雨量1160mm,年平均空气湿度80%以上,无霜期283天,年日照数1114.2小时,森林覆盖率2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县城洋川镇距离省会贵阳市194公里、距离遵义市所在地38公里,距重庆市330公里,距李家湾火车站22公里。属长江经济带重庆经济辐射区。东西宽56公里,南北长75公里,全县总面积2566平方公里。耕地41.5万亩,其中田21.2万亩,土20.3万亩。东面与湄潭县马山、鱼泉两区接壤。西南与汇川区板桥四渡镇、遵义县、高坪、新蒲、新舟、茅坡镇相连。S303省道由桐梓经宽阔、黄杨、青杠塘、太白通正安、道真。西面与桐梓县松坎、元田、安山、新站镇为邻。S303省道由桐梓经宽阔、黄杨、青杠塘、太白通正安、道真。北面与正安县庙堂、小雅、土坪、流渡、谢坝镇连界。S207省道由西南向纵贯县境,经正安、道真县直入重庆市南川县。县内有4个万亩大坝,15个5000亩大坝,为贵州省主要产粮基地,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烤烟、辣椒等为主。畜牧业以猪、牛、羊为主。中药以金银花、杜仲、黄栀子为主,地下资源有煤矿、铅锌矿、瓷土矿等。
辖12镇3乡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市级工业园区、1个县级工业园区,总人口55万,先后被评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县、省级科技进步先进县。
绥阳自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置县,勤劳智慧的绥阳人民谱写了人文与自然辉映的千秋华章。汉三贤之尹珍设帐讲学,蛮荒之地萌发文明新芽;冉琎、冉璞两兄弟筑合川钓鱼城,抵御蒙军改写世界历史;李发模、杜兴成等文艺人吟唱时代强音,赢来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诗乡的美誉。国家地质公园、亚洲第一长洞——双河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纬度仅存原始森林——宽阔水,“水上张家界”——九道门,西部第一泉——水晶温泉,更添绥阳魅力。
绥阳区位条件优越。距遵义市30公里,贵阳市180公里,重庆市270公里。高速公路直通县城,15分钟可到达遵义机场,独具“空中走廊”优势。县城中心城区面积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万人,城镇化率37.6%。
绥阳农业优势突出。粮食产量稳定在27万吨以上,粮、油、烟、畜、椒、药、菜等七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金银花、生态土鸡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中国绿色果蔬之乡”、“中国布谷鸟之乡”。
在唐虞时,为夏书梁州之南裔,秦为夜郎且兰地。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属阳明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阳明郡为夷州,辖12县,绥阳为其中之一。太宗贞观元年(627)以绥阳县为智州。四年(630)复置夷州。贞观十一年(637)隶属夷州,州治绥阳。十六年(642)原恭水县改为罗蒙县更名遵义县,县治绥阳。十七年(643)原义泉、洋川县划入夷州。二十年(646),夷州芙蓉县入播州。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夷、播二州由江南道改属黔中道。天宝元年(742),改夷州名义泉郡,播州名播州郡。肃宗乾元元年(758),义泉郡复称夷州。州治绥阳县,领绥阳、都上、义泉、洋川、宁夷5县。绥阳县在今凤冈县西北,洋川县在今绥阳县。是年,播州郡复称播州,州治遵义县,领遵义、芙蓉、带水3县。芙蓉县在今绥阳旺草芙蓉江畔。即唐朝洋川县、芙蓉县属地。宋朝大观三年(1109年)绥阳、洋川等县同隶承州。宣和三年(1121),废承州隶珍州。开熙三年,隶遵义军。咸淳末,与乐源县同隶播州,县治绥阳。元代十四年(1277)播州隶于湖广行省。二十六年(1291)直隶四川行省。明洪武七年(1382),播州改隶贵州。二十七年(1402),复隶四川布政司。万历二十七年(1599),播州分为遵义、平越两军民府,绥阳属遵义军民府。万历二十九年(1601)平播建县。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遵义军民府改名遵义府。雍正六年(1728),绥阳县随遵义府由四川改隶贵州。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隶遵义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解放后,绥阳县成立中共绥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生产和“抗美援朝”等斗争,至1952年,胜利地完成了土地改革,统一全县财政经济工作,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卓有成效地改造了旧的教育,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高潮。1956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久改造,开始了空前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人民坚持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转变,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壮大。该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绿色产品基地,旅游休闲新区,发展新型工业,跻身经济强县”和“抢位争先”的目标定位,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2008年,在绥阳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该县人均GDP达到78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93亿元,增长34.4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7亿元,增长26.07%。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9亿元,增长34.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亿元,增长20%。三次产业结构为43:24:33。实现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23元。
2011年,绥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02亿元;财政总收入4.0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4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03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27.8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6.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79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3亿元。
绥阳工业发展迅速。县内风华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5.95平方公里,而已装备制造园、机电产业园、轻工产业园、高新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现有入园企业34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16家。绥阳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县级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布局煤电化一体化基地中心工业区、煤炭工业区和附属配套加工工业区。省级贵州省绥阳经济开发区首期面积8.18平方公里,是以煤化工、装备制造和民族医药、特色食品加工为主导的工业园区。
在“十二五”期间,绥阳县将紧紧围绕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幸福绥阳的发展主题,以加速进位争先、打造百亿强县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民生幸福为宗旨,以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保障,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外向化“四化驱动”战略,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着力打造开放绥阳、效率绥阳、魅力绥阳和幸福绥阳,大力推行重点重抓,始终坚持全党抓经济、全员抓招商、首要抓工业、重点抓园区、关键抓项目,合力建设开放繁荣、美丽幸福新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