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163网 > 贵州网址

印江县人民政府网 印江县面积1969平方公里
 

网站名称: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门户网站
网站地址:http://www.yinjiang.gov.cn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佛教名山-梵净山西麓,东距铜仁机场170公里,西距省会贵阳400公里,北距重庆秀山火车站110公里,距过境松桃孟溪站渝怀铁路80公里。全县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总人口42.8万人。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印江县,以原有建制设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92年被国务院列为内陆对外开放县,1998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划定为革命老区,是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省级文明县城,有“书法之乡”、“长号唢呐之乡”之美誉。

印江人杰地灵,民族风情浓厚,世居着土家、苗、汉等民族,各民族在共同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灿烂、独特的民族文化。土家长号亢奋、激越,傩戏古朴、神秘,土家花灯洒脱、俚趣,浓浓的民族风情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书法底蕴丰厚,有“书法之乡”的美誉,以题写“颐和园”匾额而名扬海内外的严寅亮先生就是其杰出代表之一;孕育了国务委员戴秉国、美籍太空博士吴学超等一批仁人志士的印江。彰显着千百年来凝聚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和博大精深。

印江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8℃,年降雨量1100mm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县河流总长223公里,年径流量12.5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万千瓦,有地下热水泉4处,露天泉井水163处,其中凯望温泉有“中国珍贵矿泉水”之称。矿产资源丰富,有锰、硅、镁、花岗石、玉带石、煤、硫铁矿、重晶石等50多种,已探明具有开发价值的有20余种,其中的花岗石、玉带石产品蜚声全国,炼镁白云岩矿储存量达17亿吨、硅石矿储量数千万吨。主要经济林木有梵净山绿茶、天麻、杜仲、银杏、黄柏、柑桔等,其中梵净山绿茶多次荣获国家级金奖,“梵净山翠峰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位于县城东部的梵净山,1986被国务院划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是闻名遐尔的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以梵净山佛教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书法文化开发潜力巨大。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贵州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大斜坡地带。印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8℃,日照时间长达1255小时,无霜期近300天,年降雨量1100mm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主导风向及频率:C,NE(55,10),历年平均风速:0.9米/秒,历年平均蒸发量:1174.7MM,年最多风向及频率:C,NE(55,10),年平均日照时数:1296.9小时,冬季:室外风速0.9米/秒,夏季:室外风速1.0米/秒,年极大风速(定时):12米/秒,极端最高气温:39.9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9.0摄氏度,历年平均气温:16.8摄氏度,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8%,历年最大相对湿度:100%,历年最小相对湿度:9%,历年平均气压:962.2百帕,历年平均降水量:1113.4毫米,历年最大降水量:1621.6毫米,历年最少降水量:678.7毫米,日平均温度〈=5.0摄氏度的天数:50.4天,最大积雪深度:17MM,冬季大气压力:969.1百帕,夏季大气压力:953.0百帕,最低气温出现日期:77.1.30,最高气温出现日期:71.7.27,最热月、最冷月:热7月,冷1月,年平均有霜期:74天。

印江地势东高西低,一般海拔在400米至1300米之间,最高海拔东部梵净山2493.8米。全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mm左右,雨量分布不均,季节差异大,持续性降水少,多属于间歇性。全年降水量以夏季最多,春季次之,主要集中在汛期即4-10月。历年最大降水量:1621.6mm,历年最少降水量:678.7mm,最大日降水量143.5mm.

全县森林面积89681公顷,其中: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面积12814公顷,森林覆盖率49.16%,全县林木绿化率51.62%。活立木总蓄积4242435.95立方米,其中乔木林蓄积4166432.40立方米。

主要用材优势树种有:马尾松、杉木、华山松、杨树、椿树、香樟、楠木等。主要经济林木有:梨桃类、茶叶、杜仲、花椒、板栗、柑橘、苹果、银杏、黄柏、油桐、乌桕等。乔木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柏木、栎类、樟类、枫香、杨树、杉木、柑桔类、桃、李、梨等,灌木树种主要有栎类、茶叶、火棘、悬钩子等。
全县有名木古树11121棵,其中古树群647个,9717棵。古树分布在17个乡镇,主要树种有柏木、银杏、枫香、樟树等。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年龄500年以上的有1533棵;树龄达1000年以上的紫薇树有2棵,分布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腹地的永义乡和杨柳乡。

为加强古树名木的管理与保护,2003年县林业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名木古树调查,用近两年时间完成了百年以上名木古树的调查和资料整理工作。2005年对全县百年以上的名木古树实行挂牌保护。县林业局在挂牌保护工作中,对一些名木古树进行了培土、护坡,并定期开展病虫害防治,确定了管护工作责任人,力保每一棵古树都能健康成长。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气候资源,是多种动植物生长的适宜区或最适区。

野生动物有野猪、野羊、猴、獐、狐、獾、刺猬、水獭、旱獭、虎、豹、狸等,全县动物资源有320多种。其中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穿山甲、娃娃鱼等30余种。

印江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面,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凤岗北北东向构造变形区,主要构造呈北北东向展布,梵净山变质核杂岩构造位于该构造变形区东南侧。地层分布有贵州最古老的地层-中元古界梵净山群,住上依次为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地层。由于县境内具有贵州省最古老的地层,经历了最多的构造运动和分布有最齐全的岩类这一独特的地质背景,产生了种类齐全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黑色金属(锰、铁等)、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钼、铅、锌、汞、锡、钨、和金、银等)、稀土、稀有金属、放射性矿产(铀)、能源矿产(煤、石煤)、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重晶石、硫铁矿、石英脉等)、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饰面用花岗岩、辉绿岩、灰岩、玻璃原料、水泥用灰岩、砖瓦原料等)。全县共发现矿种33个,其中初步查明资源储量的有22个矿种。下面对我县能开发利用的优势矿种介绍如下:

煤矿主要分布在我县境内西北、中部和南部地区的沙子坡镇、刀坝乡、天堂镇、杉树乡、朗溪镇、缠溪镇和杨柳乡,目前探明有资源储量的矿段为沙子坡煤田白金岩井田、沙子坡煤田青坨井田、三层岩矿段、杨柳煤矿曹门矿段等8处矿产地,煤层厚度一般为0.5-1.2米,呈透镜体分布,共探明资源储量总量927.83万吨。

我县产出的煤矿主要化学指标为(平均值):水份:1.14%,灰份:17.77%,挥发份:25.79%,含硫量:3.43%,固定碳:62.27%,发热量:7063卡/kg。

我县境内的硫铁矿主要分布在煤层的底板部分富集地区,如刀坝乡三层岩、杨柳乡曹门等地,共探明资源储量89万吨(三层岩硫铁矿58.8万吨、曹门硫铁矿20.9万吨)。矿石主要以黄铁矿为主,呈致密状结构或结核状、浸染状结构。矿石品位在29%-40%之间,最高可达41.94%,矿体厚度不均匀,一般在0.1-1.4米之间。

硫铁矿主要用于制造硫酸的提炼硫磺。

我县境内的金矿主要产于梵净山保护区的相对区(科学试验区)内的金厂、标水岩、坪所、六角寨等地,地质工作程度偏低,共对金厂金矿点、猴子洞金矿点和标水岩金矿点作过地质普查,共查明地质储量1479公斤。该地的金矿主要赋存于梵净山群的板岩或辉绿岩的含金石英脉中,主要矿物为自然金,伴生矿物有硫铁矿、黄铜矿、毒砂等,脉石矿物有石英、云母等,矿石品位3~12克/吨,平均在4~5克/吨左右。

我县的电石灰岩主要分布在木黄镇的新民管理区简槽沟,主要产出在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第二段中,矿体为单层藻礁体,浅灰色巨厚层藻灰岩,矿层分布长度1800米,矿体厚度35.2~48.8米,矿物具生物骨架结构,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微量黄铁矿和绢云母。矿石比重为2.72吨/立方米,矿石品位含CaO最高达55.9%,最低53.8%,平均为55.15%,平均有害组份MgO为0.34%,Al2O3为0.2%,Fe2O3为0.26%,SiO2为0.73%,S为0.04%,P为0.015%。矿体剥采比为0.46∶1。矿石储量513.13万吨。

电石灰岩属于化工灰岩,主要用作制取电石。由电石与水作用发出的乙炔气体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玻璃、化工、纺织印染、石油、冶金等行业。

我县的铅锌矿主要分布在洋溪镇境内,东至江口县德旺乡,西至石阡县花坪乡,主要产在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的灰色生物碎屑岩中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层控矿床,在白马坡一带,分布有两个矿体,1号矿体长200米,厚1.2米,含锌品位17.17%(平均),2号矿体长250米,矿体厚2.2米,含锌品位43.5%(平均),两条矿体总储量404.38吨(锌金属量)。除白马坡外,在丁木坳、新黔、双龙、银坳等地均有矿化现象。另外,在梵净山区内的保庆堂区铜矿点也有铅锌矿伴生。

我县大理岩产出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大理石、闪长岩、辉长岩、花岗岩和辉绿岩,主要分布在梵净山保护区内的金厂、桃树林、坪所和大水溪等地。

大理石探明资源储量的产出地带主要在新业乡芙蓉村的下坪所、斑鸠井、保庆堂和木黄镇金厂村的猴子洞、双河口以及永义乡的大水溪六个地方,探明的资源储量有638.06万立方米,矿石的矿物主要以方解石为主,含有少量的白云石、云母及长石等,光泽度90度以上,抗压强度平均为648Kg/cm2,抗折强度平均为204Kg/cm2,硬度4~5级,荒料率75.8%,成材率23%。

辉长岩主要分布在芙蓉村,资源储量为722.6立方米。

闪长岩主要分布在金厂,资源储量为357.2立主米。

花岗岩主要分布在芙蓉村磨槽沟,矿体储量为31万立主米,光泽度105度,抗压强度1698Kg/cm2,抗折强度平均为171.2Kg/m2,荒料率26%,成材率25m2/m3。辉绿岩主要分布在芙蓉村桃树林,资源储量为357.2立主米。

辉绿岩主要分布在芙蓉村磨槽沟,矿体储量为35万立主米,光泽度95~97度,抗压强度2393~2489Kg/cm2,抗折强度平均为325Kg/m2,荒料率23~31%,成材率25m2/m3。

在我县境内,已经探明资源储量的石英石主要产出在新业乡芙蓉村的干溪沟,产出地层为梵净山群与板溪群的不整合接触带,矿体最长达205米,最短为26米,矿脉厚度平均1.5米左右,矿石为乳白色,具块状构造,主要化学成分SiO2平均为98.71%,最高可达99.14%,Al2O3为0.16%,Fe2O3为0.16%,探明的矿石储量1.7万吨。另外在天庆寺、标水岩和大水溪等地已发现了水晶矿或石英脉,但没有开展详细的地质工作,没有计算地质储量。

石英石的用途非常广泛,在冶金工业、化工、建筑材料、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广泛应用。

我县范围内炼镁白云岩分布广泛,在木黄镇新民、新寨乡小云、大云和洋溪镇新阳一带均有产出,主要赋存地层为寒武系娄山关群,2007年县人民政府委托贵州省地矿局一○三地质大队开展我县优势矿产预查,提交了《贵州省印江县七百渡、长岗岭炼镁白云岩预查地质报告》,结果显示,木黄镇七百渡矿区矿层呈层状,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南东,倾角42~49°,矿层长2000余米,厚度平均为470米,品位MgO:19.65~22.64%,平均品位MgO:20.58%,计算的资源储量为21102.6万吨;新寨乡长岗岭矿区矿层长3千米,走向南东,倾向南西,厚度平均为470米,矿体呈层状,倾角一般32°~62°,矿层东铡稍缓,向西倾角逐渐变陡,平均倾角45°左右,MgO品位最高22.57%,最低19.03%,平均21.24%,矿石资源储量130471.65万吨。

镁被誉为21世纪绿色环保材料,镁合金不仅有耐热、耐腐蚀等特点,而且质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被广泛用于航天、汽车、钢铁冶炼脱硫、医药、电子、军工以及地下管道防腐保护工程等领域。近几年以来,国际市场上镁的需求量逐年上增加,其中发达国家的需求量上升速度达15%以上。

新寨乡温塘矿泉水点位于凯望河谷左岸,其区域构造属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凤岗北北东向斜构造变形区,是在凯望河谷出露的两条断裂交汇点形成的热泉水,该矿泉水色度为4—5度,水温达50度,符合GB9537—87国家标准,泉水中不含悬浮物及胶体成分,雨后无浑浊现象,水中不含H2S、汞等有毒有害物质,含有适量盐类、锶、锂等微量元素,口感纯正,其物理性质、化学成分、污染物指标、放射性指标、微生物指标等均符合国家天然矿泉水饮用标准,属低钠高矿化度含偏硅酸、锶、锂、锌、硫酸钙型珍贵矿泉水。

印江自治县土地利用现状,按《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进行分类,分为3个一级地类,13个二级地类,51个三级地类。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表明,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95774.61公顷,其中农用地184655.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4.32%。建设用地5682.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未利用地5436.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8%。

农用地: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业用地比重比较高,其各乡镇分布不均匀,洋溪镇、新业乡相对较高,峨岭镇、中坝乡、朗溪镇、杉树乡、罗场乡相对较低,具体情况是:耕地面积为49219.40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26.65%,园地面积为1657.8公顷,占0.9%,林地面积为85823.6公顷,占46.48%,牧草地面积29633.05公顷,占16.05%,其他农用地面积18321.75公顷,占9.92%。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不高。全县交通通达不够发达,城镇建设用地小,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大且布局分散。各乡镇城镇化发展水平也不均匀,其中峨岭镇、木黄镇建设用地所占比例大,具体情况是: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5021.3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88.35%,交通用地面积362.83公顷,占6.43%,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98.73公顷,占5.35%。

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各乡镇分布不均衡,全县以裸岩石砾地为主,可开发潜力较小,其中荒草地面积1900.22公顷,占未利用地的34.95%;裸岩石砾地面积2333.45公顷,占42.92%;其他未利用土地面积1202.43公顷,占22.13%。

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好成绩。以水利、电力、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产业化迈出新步伐,工业经济取得新突破,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旅游推介和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人民群众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完成21.48亿元,增长12.8%,一产、二产、三产分别增长6%、29.4%、15.4%;完成财政总收入1.24亿元,增长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056万元,增长24.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亿元,增长3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54亿元,增长20.2%;农民人均纯收入2610元,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620元,增长9%。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快速发展、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完善功能、强化管理、增加就业、提升品位”的原则,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城镇经济发展为工作重点,重规划、强管理,掀起新一轮城镇建设热潮,城镇建设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力地推进了城镇化进程。2009年城镇化率达到27.2%。

通过重新调整印江城镇体系规划,合理构筑城镇发展框架,逐步形成了一中心五组团的城镇发展格局,从而形成重点突出、整体协调、互为依托、联系紧密的城镇体系结构,促进交通枢纽型、旅游服务型、历史民族文化型、绿色产业型、资源依托型、商贸集散型等特色小城镇的建立。严格对建设项目规划,维护城镇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项目建设统一征地制度,统筹城镇建设。

2009年,启动了县城第四轮总体规划修编。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共投入资金6000万元,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健民路一期、城西片区排水系统建设和东兴路改造、城区公厕改造,实施了县城卫生垃圾填埋场、县府路东段一期、中洲防洪堤建设,开工建设了文昌公园和民族体育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深入推进“整脏治乱”工作,切实巩固“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城市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城市管理秩序进一步规范。商贸物流发展步伐加快,城东市场群建设顺利推进。

全力夯实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基础,健全宣传工作队伍、综合执法队伍和督促检查队伍,完善目标责任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分析调度机制、督查考评机制,实行精细化管理,强化环境卫生、县容镇貌、交通秩序、治安秩序、市场秩序管理,深入推进“整脏治乱”工作,2008年成功创建了“省级文明县城”。

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的黔东低山丘陵区和黔东北中山峡谷之间,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位于其东部,形成东高西低,东南向北西倾斜地形地貌。

境内最高峰为梵净山的耸凸点,海拔2493.8m,西部与思南德江交界处的龙门口为最低点,海拔377.7m,相对高差2116.1m,高低点直距46.12km。境内地形可分为中高山及中山、中低山、低山地形,地貌类型有溶蚀、侵蚀和河谷冲刷堆积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我县主要的地貌,分布范围广,除东南部的梵净山外,其余地区的大部分属于此类型。东部梵净山地区,平均海拔大于1600m,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大、坡度较陡,为中高山地形,以锓蚀地貌为主;中东部梵净山前缘地带海拔1000-1600m,坡度陡缓不等,为低中山地形,以岩溶地貌、河流冲刷堆积地貌和侵蚀地貌为主;中部、西南部、南部地带海拔800-1000m为中低山地形,以岩溶地貌、侵蚀地貌和河流冲刷地貌为主;境内海拔在700-800m一带,相对高差200-300m,坡度较小,为低山地形。在山地地形的河谷地带,经河水的常年冲刷,形成了一些相对较平的河谷冲刷堆积地貌,但面积不大。

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印江河、车家河、乐茂江河、洋溪河、江源沟河等,地表河网较密。多数河流上游陡,中游平缓,下游较陡,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分别由西向东、由南向北,由南东向北西流入乌江。

印江大地构造位置地处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凤冈北北东向复杂构造变形区东段。在地史上曾经历了武陵、雪峰、燕山等多期构造运动,褶曲、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构造线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县境内主要褶曲构造由南东向北西有梵净山穹状背斜、杨家寨向斜、半坡背斜、沙子坡向斜、干家沟背斜;主要断裂由东至西石阡断裂带、水田坳断裂、尖山断裂带等。县境内出露地层从老到新有梵净山群、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其中梵净山群、板溪群地层分布于县域东部木黄镇、新业乡、永义乡境内,是贵州省最古老的地层,主要岩性为灰色、浅灰色变质—浅变质板岩、凝灰岩夹基性—超基性岩浆岩,如板岩、千枚岩、辉绿岩、花岗岩等,现最出名的紫袍玉即为变质岩的一种,主要矿产资源有金矿、银矿、铀矿、钨锡矿、铜矿、锑矿、紫袍玉、石英、花岗岩、辉绿岩和大理岩等;震旦系地层主要分布在木黄镇、新业乡、永义乡东部及梵净山西缘,岩性为泥岩、页岩、砂岩夹碳酸盐岩,主要矿产有锰矿;寒武系地层广泛分布于县境中-东部及南东部各乡(镇),是我县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层之一,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碎屑岩,如灰岩、白云质灰岩、泥岩等,主要矿产有铅锌矿、钒钼矿、磷矿和水泥灰岩等;奥陶系-志留系地层广泛分布在境内中部-西部地带,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如泥岩、页岩和泥质灰岩,主要矿产有铅锌矿;二叠系-三叠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境内中部朗溪镇、沙子坡镇一带,二叠系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夹少量碎屑岩,三叠系岩性主要为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主要矿产有煤矿、硫铁矿和褐铁矿、水泥灰岩等。县境内见有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基性岩-超基性岩、酸性花岗岩等岩浆岩。

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活动,造成了我县缺失了泥盆系、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地层,使我县范围内的地层不完整,矿产资源的产出条件受到了限制,大量矿产资源产出在梵净山群、板溪群等老地层中,其它地层的矿产资源相对较少。

印江地带性原生植被为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全县森林植被有天然林和人工林两种类型,分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生针阔混交林、次生常绿针叶林、人工针叶林和人工阔叶林等。

有高等植物150余科800余属2884余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珙桐、银杏、红豆杉等,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珍稀植物香果树、三尖杉、水青树、连香树等。

全县总人口42.8万人,有土家族、苗族、汉族、布依族、仡佬族等10多个民族成分。其中土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67%,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75%,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8.5%,其他民族占总人口的0.08%。

生活习俗:土家族、苗族人民都是依山傍水而居。土家族大多居住土家吊脚楼,主要节日是过赶年。每逢节日,要举行龙灯、焰火架、金钱竿、花灯、傩戏、摆手舞、长号唢呐等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艺表演活动。土家哭嫁是印江土家族特有的婚俗习惯,场面喜庆热闹。祭风神是印江土家人民祈求五谷丰登的的独特风俗。葬红棺是印江独有的丧葬习俗。

提示:如果遇到表格太大无法浏览全信息,可以点下方切换至电脑版进行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