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163网 > 贵州网址

沿河县人民政府网 沿河县面积2468.8平方公里
 

网站名称: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网站地址:http://www.yanhe.gov.cn

沿河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铜仁市西北部,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乌江中下游,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全县国土面积2468.8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429个村、6个社区、13个居委会,总人口65万,其中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2%,是全国四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之一,贵州省唯一的单一土家族自治县。1934年,贺龙、关向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红二方面军在谯家土地湾建立了全国八大革命根据地之一、云贵高原上唯一的红色革命根据地,1998年被认定为“革命老区县”和“对外开放县”。

沿河交通便捷。县城距铜仁凤凰机场180公里、重庆秀山火车站90公里,326国道贯通县境。乌江流经沿河132公里,目前通航能力达到500吨级,上抵遵义余庆,下出涪陵可达重庆和江、浙、沪地区。已开工建设的沿河德江高速公路和即将开工建设的过境沿河的昭黔、兴黔铁路,将为沿河加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沿河文化厚重。勤劳智慧的土家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积淀了深厚的土家文化底蕴,乌江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民族歌舞肉莲花曾两次获得全国金奖,摆手舞、打溜子、傩堂戏等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异彩纷呈,是著名的“中国土家山歌之乡”。

沿河资源富庶。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旅游、水能、矿产、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乌江山峡山高谷深、奇峰对峙,被誉为“顶级旅游资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麻阳河是世界上最大的黑叶猴群种分布地,被誉为“动植物天然宝库”;水资源可开发量达140万千瓦,已探明的20多种矿产资源品位高、储量大,极具开采价值;生物资源达1000多种,生态茶产业、生态畜牧业已初具规模,地方优良品种沿河白山羊是国家免检产品。

沿河蓄势待发。近年来,沿河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加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2011年,全县完成地方生产总值3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财政总收入5.3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亿元。“十二五”时期,我们将以贯彻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为契机,围绕建设武陵山区农特产品基地县、能源输出重点县、生态旅游示范县和乌江物流港口门户城市的目标,紧扣“两加一推”主基调,突出“三化”同步主战略,大力发扬“敢干敢拼、开放创新”的新时代沿河精神,打好强基础、兴产业、惠民生攻坚战,努力建设和谐富裕幸福沿河

沿河古称“蛮夷”之地。春秋前属巴国,春秋属楚。战国一度入秦,后仍为楚黔中地,秦属黔中郡。西汉属涪陵县隶巴郡。东汉属永宁县隶巴东属国。蜀汉昭烈帝宣武元年(公元221年),改巴东属国为涪陵郡,改永宁县为万宁县,分涪陵县南部置汉复县(治今沿河地),沿河属辖。晋仍属涪陵郡万宁县和汉复县。南朝至北朝西魏没于土著蛮长。北周属黔州(治今彭水)、费州(治今沿河)。

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置务川县(治今沿河)隶庸州,后庸州废改隶巴东郡。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洪杜县(治今沿河洪渡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务州(治今沿河城子上);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改名思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宁夷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名思州。五代时蛮长据其地,仍名思州,先附楚,后附蜀。宋初属思州,后属彭水县,先隶黔州,后隶绍庆府。

元至元二十一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284~1291年)置沿河祐溪等处长官司,先隶播州军民安抚司,后隶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仍设沿河祐溪长官司隶思南宣慰使司;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改属思南府。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置沿河祐溪正副长官司隶思南府;咸丰年间置后坪弹压同知隶思南府;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设沿河弹压委员;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改弹压委员为分治委员,实行土流并治。

民国3年(1914年)置沿河县和后坪县。民国31年(1942年)贵州省政府调整县域时,撤后坪县并入沿河县和务川县,形成今沿河县域,总面积2468.8平方公里。

1934年,贺龙、关向应率红二军开辟纵横100余里,人口10多万人的黔东革命根据地,范围包括今沿河德江印江松桃、酉阳、秀山等县部分地方,在沿河县谯家土地湾建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在沿河县内建立10个区、30个乡苏维埃政府。

1949年12月29日沿河解放。1950年2月6日成立沿河县人民政府,设10个区、24个乡、1个镇。1953年设10个区、111个乡、1个镇。1956年设9个区、68个乡、1个镇。1958年,实行政社合一,改乡为公社,设9个区、58个公社、1个镇。1959年设9个公社、65个管理区、1个镇。1961年设9个区、34个公社、1个镇。1963年设9个区、61个公社、1个镇。1983年政社分设,改公社为乡镇,设9个区、1个区级镇、59个乡、2个乡级镇。1986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沿河县,设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1987年11月23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正式成立,设9个区、1个区级镇、59个乡、2个乡级镇。1992年10月撤区、并乡、建镇,全县设12个乡、10个镇。现辖12个乡、10个乡级镇、429个村、6个社区、13个居委会、3896个村民组。

沿河地跨东经108°03′49″~108°37′53″,北纬28°12′45″~29°05′23″。位于贵州省东北角、铜仁市西北部、乌江下游,距铜仁凤凰机场180公里,距渝怀铁路酉阳火车站60公里。县北部、东部同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接壤,东南部同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相连,西南部同德江县交界,西北部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毗邻。

沿河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3~18℃,年降水量1050~1220毫米,年日照1100~1400小时。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同期,光温同步,适宜多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生长、发育和繁衍。

沿河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有乌江及其支流洪渡河、暗溪河、白泥河、坝坨河等26条河流,河道总长548.7公里,河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22.2公里,比全省多5.1公里。乌江干流在县内流长132公里,水能理论蕴藏量99.4万千瓦。长10公里以上或集水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25条中小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9.78万千瓦。以多年平均最小月流量法估算,全县地下水动储量为3.43亿立方米,丰水年4.135亿立方米,平水年3.327亿立方米,枯水年2.71亿立方米,特枯水年2.024亿立方米。地下水地区分布与降水量一致,北部多于南部。每平方公里产水量比长江流域12万立方米多2万立方米,地下水较充沛,水温在8~20℃之间,温泉水温可达55℃。

沿河地处贵州高原东北边缘斜坡、大娄山脉和武陵山脉交错地带,乌江由南至北将全县分割为西北、东南两大部分,西北部属大娄山脉,东南部属武陵山脉。有山峰8815座,平均每平方公里3.6座山。最高海拔1462米,最低海拔225米。山地占69.9%,丘陵占27%,坝地占3.1%。岩溶区占72.5%,非岩溶区占27.5%,是典型的岩溶山区。

黔东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沿河为主要腹心地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和川黔边人民共同创建的一个重要根据地。

一九三二年十月,蒋介石在第四次反革命军事“围剿”失败之后,又重新集结兵力进犯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由于当时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实行了消积防御的战略方针,尽管我根据地军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仍未能粉碎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这时的红三军被迫放弃了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经过艰苦辗转,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于1934年五月到达川东一带。当时,四川军阀刘湘等正为争夺四川霸权而爆发一场混战,全省大小军阀多被卷入。敌军主力集中于成都、重庆一带,川东守备空虚。红三军遂在四川彭水群众斗争的配合下,乘机西渡乌江,挺进黔东北。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解放了沿河德江印江松桃和四川的酉阳、秀山的广大地区,创建了黔东革命根据地。

川黔边广大军民,经过英勇奋战,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使根据地得到不断地巩固和发展,黔东苏区全盛时期,东起酉阳南腰界,西抵德江潮砥,南到印江梵净山,北至沿河县城。纵横二百余里,人口十万以上。为土家族、苗族集聚地。

黔东根据地已建立十七个区苏维埃政府,其中沿河县占十个;七十二个乡政府,沿河占三十个;一个联县政府(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设在沿河县土地湾。红三军从入黔时的二千余人发展到五千余人,根据地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经济建设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黔东革命根据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贺龙同志在《回忆红二方面军》一书中谈到:“黔东这个时期的工作,是红三军很大的一个转变。肃反停止了,提拔了一批干部,建立了党组织,恢复了政治机关,在各县建立了游击队和独立团,扩大了红军,建立了根据地。这些都是很大的转变。”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黔东革命根据地也是用枪杆子打出来的。红军和川黔边苏区人民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敌人进行了频繁激烈的战斗。其中,特别是木黄战斗、南腰界大坝场战斗、淇滩战斗、重战沿河城,红三军中的战士们在贺龙同志亲自指挥和游击队的配合下,粉碎了贵州军阀王家烈、四川军阀刘湘的“二路夹攻”,并为二、六两军团的胜利会师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红三军在沿河》一书,从各个方面记载着红三军在沿河县境内的活动情况和光辉业绩。在建设和保卫苏区的伟大斗争中,许多优秀党员、红军战士、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艰苦奋战,前仆后继,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深深怀念他们。英烈们的浩然正气,充盈于黔山贵水,横贯于九天长河。

岁月易逝,从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到现在,五十多年过去了,祖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要振奋精神,团结战斗,学习红军的革命精神,继承红军的光荣传统,发扬红军的优良作风,为发展沿河经济,为振兴中华而奋勇前进。

提示:如果遇到表格太大无法浏览全信息,可以点下方切换至电脑版进行浏览。